PuRock莆銮 - 了解莆田文化的窗口

莆銮PuRock 弘扬莆田文化 了解莆田-【莆銮官方网站】

莆銮官方网站
当前位置: 莆銮首页§°莆田故事§°

莆田迈向海洋强市

时间:2012-07-21 23:17来源:新闻网站 作者:传媒 点击:
“沉七洲,浮莆田。”兴化平原自海中衍生的传说由来已久。而今,站在湄洲岛妈祖雕像下,回望莆阳大地,三湾相连的海岸线,处处是莆田人进军海洋的坚定步伐,一个崭新的海洋强市正在崛起。
  “沉七洲,浮莆田。”兴化平原自海中衍生的传说由来已久。而今,站在湄洲岛妈祖雕像下,回望莆阳大地,三湾相连的海岸线,处处是莆田人进军海洋的坚定步伐,一个崭新的海洋强市正在崛起。

  莆田人口众多,陆域面积狭窄。莆田人对大海早就有着强烈的渴望。唯一的出路是:向海洋发展!

  找优势,重布局,产业发展绘新图

  莆田海域面积1.1万平方公里,占全省的8.1%。沿海岸线漫长、港湾众多、潮滩丰富,“港、景、渔、涂、能、岛、文”七大海洋优势资源并具。

  大陆岸线336公里,拥有湄洲湾(北岸)、平海湾、兴化湾(南岸)三大海湾;海岛岸线107公里,拥有湄洲岛、南日岛等11个有居民海岛和146个无居民海岛;可开发港口岸线100公里,浅海面积1032平方公里,潮间滩涂面积281平方公里;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有20种,贝类有10余种,拥有729平方海里的闽中渔场。海洋能和风能资源丰富,潮汐能可开发装机容量达360万千瓦,占全省海洋潮汐能总容量的36%;海上风能可开发量160万千瓦,风电潜力巨大。

  这是莆田海洋资源的特色。尽管大规模开发利用起步较晚,但经过近年的发展,莆田累积了一定的基础,海洋经济实力持续提升。2011年,全市海洋经济增加值达192.2亿元,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8.2%,同比增长31%。同时,港口、交通、能源等涉海基础设施日趋完善,“十一五”期间共建设泊位42个,向莆铁路和湄洲湾北岸港口铁路支线预计明年通车,LNG接收站、燃气电厂、沿海风电项目渐成规模;海水养殖业发展快速,在南日鲍鱼“鲍打天下”的同时,又有一个“中国花蛤之乡”的品牌。

  有优势,有基础,莆田市拟定了《“十二五”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》,着力构建“三湾两岛五区十二基地”的开发格局,海洋经济迎来了大开发、大发展的时期。

  “莆田将围绕建设海洋强市目标,按照以港兴市、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,全面实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,努力建设海西重要的临港产业集聚区、两岸海洋经贸合作先行区、海西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区、全国生态型海水养殖与加工区和全国独特的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区。”莆田市长梁建勇向记者描绘莆田海洋产业发展的蓝图,“到2015年,五大海洋经济区将初具规模,海洋生产总值达400亿元左右,力争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28%以上。”

  建码头,畅物流,货物通内陆、跨台湾

  来到东吴港区国投湄洲湾煤码头一期项目工地,见到的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。岸边,高高的吊塔正在进行大型沉箱浇筑作业;远处,挖土机来回穿梭,正在进行砂土回填。

  湄洲湾北岸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陈玉鹏说,该码头全长588米、宽33米,建有7万吨级、10万吨级泊位各1个及后方堆场、铁路装车系统等配套设施,年卸煤量为1500万吨。项目完成后,将成为我省最大的煤炭码头。

  在湄洲湾北岸,从忠门半岛沿岸的东吴港区,到秀屿东庄镇沿岸的秀屿港区,码头建设如火如荼。

  这是莆田重点开发的深水港湾。湾内辟有东吴作业区、罗屿作业区、石门澳作业区、秀屿作业区和莆头作业区,规划建设近120个泊位,其中深水泊位80多个,现已建成12个。今年计划投资9.5亿元,重点建设莆头、东吴、罗屿三个作业区20个5—20万吨级泊位。

  码头后域,是物流园区;通向物流园区的,是疏港公路、铁路支线。在打造码头的同时,莆田市还规划建设总长54公里的港口支线铁路7条,其中3条在建,疏港公路50多公里。

  依托港口优势,莆田全力构建大通道,形成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。贯穿全境的福厦铁路已通车,向莆铁路和湄洲湾北岸港口铁路支线将于2013年前投入使用。福厦高速公路扩建,莆永高速公路和沈海高速公路复线莆田段续建、湄洲湾至重庆高速公路开工在即,莆田将成为东南沿海区域性重要交通枢纽。

  瞄准莆田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发达的港口物流业,江西、湖南、广东等省纷纷将货物从湄洲湾港区中转,以节省物流成本,提升流通速度。据江西省的一项调查,购自北方的煤炭,从湄洲港经向莆铁路转运到江西,比通过其他线路近260多公里,每吨可节省运输成本20多元。因此,江西的许多钢铁厂纷纷在莆田设立海西办事处。梁建勇将莆田现代物流业左右逢源的景象生动地概括为:“港口货物走江湖,品牌产品过江东。”

  不仅如此,湄洲岛距台中海上最近距离只有72海里,台湾从海外进口的能源物资若在湄洲港大型仓储码头靠泊分装后,再转运到台中,每吨约可节省运输成本30元,这对台湾业界有着强大的吸引力。莆田市港口建设和物流业的发展,必将促进两岸经贸交流合作。这也成为莆田发展海洋经济的一大特色和优势。

抓龙头,建园区,产业集聚见成效

  来到秀屿港区,站在海风猎猎的青峰岩顶俯瞰,现代化厂房星罗棋布,工业用地填海工程正在施工。与湄洲湾北岸开发区、泉港石化工业园区等遥相呼应,一个现代高科技产业集群正在这里兴起。

  “你看看左手边,就是LNG燃气接收站。”顺着秀屿区临港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谢超峰的指点,只见一个个庞大的白色储气罐矗立海天,长长的储气管道纵横交错直通码头,运气专车繁忙穿梭,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。落户秀屿港的福建LNG总体项目一期工程于2008年5月建成投用,建设规模为260万吨/年。为满足迅速增长的天然气需求,目前正进行二期建设,规模扩至500万吨/年,预计2016年达产,年周转量将达500.33万吨。

  “与LNG燃气接收站相邻的,前面是莆田燃气电厂,后面是鞍钢冷轧钢板项目、冷能空分项目。”谢超峰说,这里是以LNG接收站为龙头、综合利用LNG及冷能形成的具有节能环保的示范园区。目前,园区内共有10个项目,其中LNG、燃气电厂、糟车运输、冷能空分等4个项目已投产,精细胶粉、鞍钢冷轧等2个项目正在建设,丁基橡胶等4个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。园区一期项目达产后,总产值将达到150亿元。目前,LNG接收站还正筹建2个储罐,燃气电厂二期将新增发电机组4台。不久,这里将成为年接收LNG能力1000万吨、产值300亿元的综合产业园。

  选准一个龙头项目,衍生一条产业链,孵化一个产业园。这就是打造临港产业的“莆田模式”。

  目前,在湄洲湾北岸,莆田市正以鞍钢冷轧、硅钢轧板、钢结构项目大型铁矿石码头为龙头,打造钢铁基地;以秀屿区国家级木材贸易加工示范区、秀屿进口木材检验检疫除害处理区和国际硬木交易中心为载体,以新加坡金鹰集团的林浆纸一体化、赛得利差别化纤维和三大人造板厂项目为龙头,培育木材加工贸易基地和林产浆纸产业基地;以盘屿500万吨商业储备油库和中新石化东吴仓储项目为龙头,加快建设油品储运基地;以LNG一体化项目为龙头,启动冷能产业园和冷链物流区的规划建设,加快湄洲湾火电厂超临界和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,继续发展风电、生物质能、潮汐能、冷能等新能源项目,着力建设清洁能源产业集群;以湄洲湾深水煤炭码头及大型配煤基地为龙头,带动发展中下游相关产业,培育煤化工产业集群。

  尤为可贵的是,在大力发展临海工业的同时,莆田市十分注重保护海洋生态环境,在能源的再生利用上做足文章。“我们在莆田‘三湾’布局上深度开发湄洲湾、全面启动兴化湾、有效保护平海湾。发展海洋经济和保护海洋环境不可偏废,我们要给老百姓留下干净的港湾,给子孙后代一个可以晒太阳的好地方。”梁建勇说。

  由于全市上下齐抓共管,规划得当,措施有力,历年海洋环境监测结果表明,莆田近岸海域海水水质总体良好,大部分水质监测指标值达清洁(第一类)或较清洁(第二类)标准。良好的海洋环境,为莆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
  精养殖,树品牌,名优水产“全球通”

  常言道:靠山吃山,靠海吃海。地处平海湾周边的沿岸乡镇和隔海相望的南日岛,就是“靠海吃海”的典型。只是如今的“吃海”,不再是以出海打鱼为生,而是以名优水产养殖见长。

  从平海镇石城码头到南日岛,海面上所见最多的是鲍鱼养殖网箱,听到最多的是“鲍打天下”的故事。

  南日岛海岸线曲长、海域水深潮畅、水质清新、岛礁众多,是发展海水养殖的优良场所,生长于此的南日鲍质优肉嫩,名扬四海。如今,南日鲍产业每年能创造数十亿元的产值,它不但提高了当地渔民的收入,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,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。

  据统计,目前南日海域直接参与养鲍的有1万多人,饵料、育苗、加工、运输、设备等相关产业新增人员超过3万,全镇一半人口参与鲍产业。

  南日鲍以海带、紫菜、龙须菜等为饵料,南日鲍的畅销带动了藻类养殖业的发展。如今,秀屿区沿海的平海、南日、埭头等乡镇,已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海带、紫菜养殖基地。

  “这是大力实施海洋强区、科技兴海发展战略取得的成果。”秀屿区海洋与渔业局负责人介绍说,该区通过引进优质鲍鱼亲本,开展鲍鱼杂交育种实验并获得成功;在全国首创浅海浮筏式鲍鱼网箱养殖模式,鲍鱼养殖规模迅速扩大。目前,全区鲍鱼养殖网箱数量达3万多口,存养量达3.5亿粒。

  不仅仅是南日岛,与平海湾相邻的湄洲岛、罗屿岛等水产基地,近年来水产养殖同样取得长足发展。据统计,2011年,莆田市鲍鱼网箱养殖达8万箱2000亩,产量1万吨,产值14亿元;海参养殖2000亩(对虾混养)、6000箱(鲍鱼串养),产量2000吨,产值3亿元;花蛤、海带、龙须菜、牡蛎等水产品养殖产值都达数亿元。

 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,海产品深加工业也得到快速提升。目前,全市有31家养殖加工一体化企业,2011年创造产值30亿元,同比增长15%。其中9家水产龙头加工企业产值约12亿元,同比增长20%;水产品出口交货总值达6000万美元。谊来鲍鱼制品公司、汇丰食品工业公司、海帝集团等龙头企业着力发展水产品精加工,注重品牌建设,不断提高品质,使水产品出口实现质检“全球通”。

  渐成规模的水产品精加工产业也带动了鲍鱼、真鲷以及藻类养殖业的全面发展,进一步推进南日鲍等养殖业产业化的发展壮大。2011年,莆田全市渔民人均纯收入高达9800元左右,同比增长13%;高出农民人均纯收入约1600元,沿海渔业民生进一步改善。


拜妈祖,逛海岛,文化旅游连两岸

  “灵妃一女子,瓣香起湄洲。”在航海技术不发达的古代,海上航行经常会遭受风浪袭击而致船沉人亡,人们把平安的希望寄托于神灵的护佑。诞生于湄洲岛的妈祖,便是闻名遐迩的海上保护神。

  每当船舶启航前,人们都要祭拜妈祖,船上也供奉妈祖神位。先民横渡台湾海峡,妈祖信俗传到了台湾。如今,台湾的妈祖信众约有1800多万人,妈祖宫庙遍布全岛,每年有大批信徒回湄洲祖庙拜谒妈祖。妈祖文化,已成为连缀两岸骨肉亲情的重要纽带。

  以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为平台,充分发挥妈祖品牌优势,打造湄洲岛、妈祖城、南日岛、平海湾旅游链,促进旅游业与临港工业、渔业等相互融合,创建富有妈祖文化特色的滨海旅游产业,成为莆田海洋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。

  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工委书记庄永辉告诉记者,今年岛上又有了新变化,一艘99座的仿古双体游艇将要入港,游客可体验古今穿越的快感;新增的550座的客船、50米长的车渡轮和新建1000吨级共7个泊位的旅游专用码头,改扩建的文甲码头和宫下轮渡码头等,都将提升湄洲岛轮渡的品质。同时,湄洲岛旅游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正在积极推进,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也在与澳大利亚客商洽谈。湄洲岛将被打造成对台旅游交流合作的新平台。

  “妈祖文化魅力独具。为了把莆田打造成世界妈祖文化中心,我们力争做到月月有活动、季季有盛事,年年有亮点。”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主任唐柄春说。今年5月,40集大型神话电视剧《妈祖》完成拍摄制作;6月,备受关注的大型音诗乐舞《千秋妈祖》开始筹备……随着妈祖形象频频登上银屏、舞台,其影响力不断扩大,促进了莆田滨海旅游经济的发展。

  在湄洲岛对岸,已完成投资近20亿元的妈祖城建设项目正如火如荼地进行,核心区内填海造地、桥梁、路网等基础工程接近尾声,进入海域验收阶段;核心区土地年内有望挂牌上市,妈祖城行政中心方案设计及施工图设计正公开招标。莆田市妈祖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整个妈祖城开发项目按近期(核心区)、中期、远期三个阶段推进,力争打造成为集商业贸易、旅游度假、休闲娱乐、文化教育、行政办公、高档居住等于一体的现代化滨海新城的核心。
来源: 东南网-福建日报 作者: 刘国峰 陈荣富 林娟 李向娟


(责任编辑:Vincent Lin)
顶一下
(0)
0%
踩一下
(0)
0%
分享到: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栏目列表
推荐内容